《跨界医聊》第二期重磅来袭!——从清华剧场神经美学脑电实验到情绪治疗?解码非侵入脑机疗愈新纪元



继首期见证脑机接口重塑运动功能,助瘫痪者重拾生命尊严后,《跨界医聊》第二期聚焦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情感与情绪疆界。本期特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小榕教授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主任刘破资教授两位大咖,深入解析非侵入脑机接口的“神经美学革命”,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让脑电波成为精神健康的“解码器”与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栏目固定主咖由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院长肖星担任,每期我们将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开展主题访谈。在这里,你将看到医学的严谨、科技的锋芒、资本的远见、思想的碰撞。用科技点亮生命,探索未来医疗的答案。




01 

高小榕:

美学疗愈、文化永生!

揭秘非侵入脑机的“神经美学革命”




清华剧场的神经美学试验


高小榕教授开场介绍了日前“爆火出圈”的清华剧场神经美学脑电实验。观众佩戴无创脑电设备观看《咏春》剧目,实时采集大脑对“美”的响应信号,为艺术疗愈提供科学标尺,同时实时判断个体精神健康状态。


高小榕教授提出“人是文化与生物”的混合体,通过非侵入脑机接口可以采集信号,反映出个体文化及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生物体。他提出“非功利区”概念——当人沉浸于非功利性审美时,脑电会呈现独特模式。如文化欣赏、朴素生活中的场景等。同时表示功利美与非功利美在大脑中可以相互转化,即大脑存在“美学中介”(生成智能机制),美的存在先于美的真实,大脑在实物刺激前已启动愉悦状态。例如我们想象蛋糕并非吃到它时即能产生愉悦感。


而该类非侵入脑机的应用方向可能涵盖多样:如心理体检革新:通过观看短剧生成个性化“心理体检报告”,精准区分抑郁/焦虑的生物性成因(需要药物治疗)与文化性成因(需要美育辅导);对抗精神疾病:如为抑郁障碍患者设计“美感刺激专区”,通过神经反馈机制重塑愉悦回路;美育教育;检测并激活大脑中“美学中介”区域,提升人的文化性。



技术进化路径


嘉宾提出非侵入脑机设备从固定实验室设备到移动式头套”脏辫”再到“隐秘穿戴目标:如发丝般电极”在不断发展进化中。终极愿景是实现无植入形态:耳机/眼镜集成脑电采集,实现“无感交互”(如控制AR眼镜),推动脑机接口融入日常生活。



伦理安全与未来愿景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嘉宾提出人机共治法则和人文升华的重要性。认为技术落地需遵循“保守先行”原则——未明确安全前暂停应用,防止脑控滥用,且警惕AI依赖。未来人机共治社会,需要进行逆图灵测试,机器必须识别指令来源,避免执行冲突命令。同时嘉宾提出文化养老的倡议。他表示个体衰老的过程生物机能必然逐步衰退,但如果我们把人看作“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结合体,在养老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维度,提升美学感受和精神追求,就能够让个体生命超越生物体的局限,融入更广阔的人类文明长河——实现“文化永生”的境界。


02 

刘破资:

解码情绪“黑匣子”!

脑机接口重塑精神诊疗与人文关怀 




精神医学的技术痛点


作为精神医学领域的知名临床专家,刘破资教授开场即提到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痛点在于诊断技术的革新问题。他表示传统的问诊诊断方式过于依赖医生的主观经验,而新一代非侵入脑机接口技术可以为精神疾病辅助诊断提供更多的生理指标,精神疾病涉及神经递质-酶-突触环路等多方面的深层失衡,需要更为精准的技术。



诊断层面技术革命


嘉宾提出随着药物的发展,合理用药可以实现大部分治疗,但合理用药的前提为精准诊断。传统诊断是依据医生临床经验的,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在精神医学未来的诊断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他表示诊断层面技术革命是脑机接口融合功能成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核磁),工程重点在于降成本、提精度、小型化、降噪等问题,而医生需要配合工程师进行认知任务设计。



治疗层面发展应用


除了诊断层面技术,在治疗层面,嘉宾嘉宾充分介绍了精神领域的“神经调控鼻祖“——电休克治疗。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其技术的原理、临床疗效以及其历史地位。表示这是80、90年代的主流疗法,后因药物发展而被逐步取代,而这种“技术活化石”也亟待升级。未来将逐步从“电击”转向“磁波”。如“低强度经颅磁刺激”干预突触通道。嘉宾表示,突中有各种酶,影响突就会影响神经递质,造成神经递质平衡性问题,而神经递质不平衡就会造成精神功能的一些问题。经颅磁刺激治疗,就能够改变神经电细胞的神经突触,通过打断病理性突进行干预。



临床落地呼吁


精神科相比其他临床科室有其特殊性,刘教授的访谈也展现了他强大的人文关怀,他呼吁精神科的培养目标需要培养“敢啃硬骨头、有责任感”的临床医生,鼓励精神医生到综合医院开设病房,拥抱脑机接口诊断和治疗技术,推动精神卫生领域的早期干预。他表示医疗管理层面能够接受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患者能够享受同等的治疗环境、待遇与条件,将是社会医学的进步。




栏目介绍



《跨界医聊》是由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联合打造的首档聚焦“未来医疗”的高端对话栏目。栏目以“技术创新赋能临床未来”为核心,致力于搭建医疗界与科技、产业、资本界的跨界交流平台,推动多领域深度对话与创新融合。


作为医疗创新领域的权威发声平台,《跨界医聊》由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院长肖星担任固定主咖,每期特邀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前沿医疗科技、产业趋势及资本动向展开深度探讨。在这里,医学的严谨、科技的锋芒、资本的远见相互碰撞,以跨界思维探索未来医疗的无限可能。


用科技点亮生命,以对话启迪未来——《跨界医聊》与您一同探寻医疗创新的答案。 


当医学严谨遇上科技锋芒,

资本远见邂逅思想碰撞,

《跨界医聊》

将为你带来最新、最前沿、最高精尖的医疗创新领域对话。


栏目视频后续将在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及跨界医聊相关公众号、视频号及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分发。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