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2025年10月18日,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以下简称 “健科会”)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医工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新企业及投资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医工融合及创新转化新路径,大会以“以融合促创新、以科技护健康”为主题,深度契合国家强化医工协同、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政策导向。
	
医工委员会成立:构建协同创新新生态
▼▼▼
	
上午8时30分,成立大会在健科会政策研究室钟燕主任主持下正式启动。健科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夏岑灿致辞,他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考工记》中对器械工艺的精研,到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微观世界的探索,医学与工学的交融自古便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进步的核心动力。此次医工委员会的成立,既是对“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传统智慧的传承,更是响应时代号召、破解医疗健康领域关键难题的重要实践。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夏岑灿教授
	
夏岑灿宣布任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杨照华教授为党的工作小组组长,统筹负责医工委员会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医工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将以党小组为核心搭建党建与业务融合平台,确保医工委员会建设始终与国家健康战略同频共振。
	
	大会随后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第一届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领导班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伊志强当选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白文佩、国家知识产权局韩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娌、中山大学牛利、上海理工大学宋成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照华、北京邮电大学周安福当选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宁燕当选秘书长。并为当选委员颁发聘书。
	
医工委员会授牌及颁发聘书
	
选举结束后,新当选主任委员伊志强做工作汇报,指出医工委员会的成员遍及全国近30个省市,专业多元,其中医学相关专业近50个,工科相关专业近20个,同时涵盖知识产权、投资等领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完整的成员布局体系。委员中正高占比约65%,副高占比约35%,国家级人才近10人。医工委员会将依托健科会平台优势,搭建医学、工程学、材料学、信息学多学科交叉协作平台,重点推进三大任务:一是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二是制定医工融合技术规范,助力高端医疗装备标准化发展;三是开展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夯实创新人才基础,最终打造跨界合作与人才培养双平台。同时,医工委员会将开展品牌化的医工融合交流活动,组织相关跨界专家走进高校、走进医院、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聚焦医工融合热点,解决技术瓶颈,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伊志强教授
	
领导专家寄语:医工委员会推动医工融合迈向组织化、平台化
▼▼▼
	
	医工委员会的成立得到了众多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学术年会环节,在杨宁燕副研究员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监事长吴昌霞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王振常院士视频致辞,对医工委员会未来的工作规划与发展寄予殷切厚望与美好祝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科研处杨宁燕副研究员
	
姜辉教授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核心引擎,医工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医工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搭建了汇聚智慧、协同攻关、共促发展的前沿平台,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医工交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强劲动能。姜辉教授同时介绍了医院联合顶尖工科院校打造"医工交叉计划-探索者联盟"的活动已进行至第二期,一期已成功孵化30余个涵盖智能诊断、器械、药物等领域的合作项目,特别提到神经外科伊志强主任团队借助医工融合,完成全球首例"北脑一号"128通道半侵入式无线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手术,为众多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姜辉教授
	
	健科会吴昌霞副监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医工委员会的成立是健科会深化学科交叉、服务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协会将从监督指导、资源协调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期待医工委员会成为推动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监事长 吴昌霞先生
	
王振常院士指出,科技飞速发展,医疗需求持续升级,医工融合作为必然趋势,是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医工委员会应运而生,将推动我国医工融合事业迈向组织化、平台化的新阶段;希望医工委员会能发挥重要作用,开创医工融合新局面,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王振常院士
	
学术盛宴:多维度解码医工创新
▼▼▼
	
随后召开的学术年会,在“以融合促创新、以科技护健康”主题下,设立宏观政策、企业投资、基础/临床医学、技术前沿四大专场,亮点纷呈。
	
	1. 宏观政策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韩冰、中检院器械所相关专家围绕医疗器械专利保护、转化法规体系建设展开专业解读;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王竟菁以“医工融合的创新转化实践分享”为题,结合产业资源整合实例,介绍技术研发到临床落地的全流程转化经验,提出“政策引导 + 市场驱动”双轮转化模式;复旦大学杨钦深入分析了医疗器械及医工融合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方丽则分享AI大模型在医学创新中的转化应用案例,多维度为政策落地与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参考。
	
	
	2. 企业投资论坛,水木华鼎吴勇详细解析医疗创业融资路径,小米集团雷晓晨展示AIoT技术在主动健康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上海理工大学宋成利以Biodesign模式为例,系统阐述医疗科技从概念构想至产品落地的产业化流程。
	
	
	3. 基础/临床医学论坛上,北京大学卢萌的“4D 超分辨成像与电生理融合研究”、南开大学刘定斌的“细胞外囊泡标志物筛选”、中山大学牛利的“柔性器件-结构设计及应用”、暨南大学李风煜的“运动监测与分析”、北京医院刘明的“前列腺疾病新技术与创新”等成果,集中展现医工交叉在疾病诊断、健康护航领域的前沿进展。
	
	
4、技术前沿论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祥龙带来“多尺度可信智能诊断技术探索”、北京协和医院冯国栋分享“外科技术研究及转化成果”、军事医学研究院崔春萍介绍“空间骨丢失的靶向防护新技术”、北京大学李长辉介绍“新型光声成像技术的转化探索”新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军歌展示“外泌体与智能化药物递送”的新研究,报告精彩丰富,现场互动频繁、讨论热烈。
	
	
行业展望:技术融合赋能健康未来
▼▼▼
	
本次大会通过15项主题报告,系统呈现了医工融合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成果。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医工委员会的成立将有效破解“医工两张皮”难题,通过建立标准引领、技术共享、资本对接的生态体系,加速高端医药、医疗装备、健康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促进医工融合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更展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相信在医工委员会全体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对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