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临床试验!机器人磁导航射频消融导管
心律失常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房颤更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致死风险显著的难治性疾病。射频消融(RF ablation)已成为房颤及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主流,但传统消融导管面临多重局限:
-
稳定性不足:传统手工导管需操作者凭经验手持操作,在心脏搏动和血流冲击下,导管尖端常出现轻微漂移,导致病灶定位不准、消融不彻底,是复发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
高灌注率:为降低消融尖端过热风险,手工导管通常需要高流速灌注(10-15 mL/min),这对心功能或肾功能较差的患者尤为不利,增加心衰风险。
-
辐射暴露:心脏电生理手术高度依赖 X 射线导航。长期操作不仅对患者有害,对医生也是慢性累积损伤来源。
-
操作复杂度高:复杂心律失常,尤其是左心房疾病,常需支撑鞘来稳定导管,增加穿孔、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磁导航技术被寄予厚望。通过精准操控,提升导管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减少医生体力消耗和辐射暴露,是新一代电生理介入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Stereotaxis:以机器人改写心脏电生理
成立于 2001 年的 Stereotaxis,总部位于美国圣路易斯,是全球公认的微创血管内介入机器人技术创新者。公司以其独家研发的 Robotic Magnetic Navigation (RMN) 平台闻名,通过外部磁场的精准操控,将导管尖端移动精度提升到 0.1 毫米,为心脏电生理手术带来更高的安全性与一致性。
截至目前,Stereotaxis 的机器人系统已在全球超过 100 家顶级医院部署,累计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超 15 万人次。公司致力于不仅提供导航平台,更覆盖专用导管、成像软件乃至未来 AI 辅助导航算法,构建电生理介入的完整生态体系。
在 Fischel 看来,Stereotaxis 的核心使命,是“让心脏介入治疗更精准、更安全,并最终更普惠”。
MAGiC(Magnetic Ablation Guidance Integrated Catheter)导管是 Stereotaxis 专为其 Genesis RMN 系统开发的机器人磁导航射频消融导管,也是全球第一款针对磁导航环境定制设计的消融工具。
相比传统手工操作的射频消融导管,MAGiC 集成了多项创新:
-
磁导航精度更高:
导管尖端内置镍钛合金磁芯,响应磁场变化,移动精度可达 0.1 毫米,大幅优于手工导管常见的 1-2 毫米操作误差。 -
无需支撑鞘管:
传统导管为保持稳定,通常需要使用支撑鞘,增加了心脏穿孔、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MAGiC 则依赖机器人磁场实现自稳定,无需鞘管辅助,简化手术流程。 -
低灌注设计:
消融尖端内置高效冷却系统,使导管在仅需 2-3 mL/min 灌注液的条件下维持温度稳定。而传统手工导管通常需要 10-15 mL/min,这在心衰或肾病患者尤为重要。 -
病灶形成更一致:
研究者观察到,MAGiC 在消融过程中可更均匀、连续地构建病灶线,减少“空隙”风险,从而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
这款导管并不仅仅是“机器人可用”,而是完全为机器人磁导航量身打造,体现了机械设计、材料科学与微创医疗工程的深度融合。
本次临床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学医院 Rigshospitalet 及维尔纽斯大学医院 Santaros Klinikos 的电生理专家联合完成,纳入包括房颤(AF)、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扑、室早及室速在内的多种心律失常患者。
截至目前,研究共完成 67 例患者治疗,初步数据揭示出 MAGiC 导管的亮点:
-
急性有效率 94%
这一成绩略高于同类大型登记研究中传统手工导管常见的 90-92% 成功率。 -
平均手术时间 83 分钟
相比传统消融通常需要 100-120 分钟,缩短了 20-40 分钟。 -
安全性优异
仅 1.5% 的患者出现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且均为射频消融已知风险,无一例与导管性能故障直接相关。
研究团队指出,尤其在高风险患者群体(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MAGiC 的低灌注特性显得尤为重要。
Rigshospitalet 医院 Gediminas Rackauskas 博士在发表论文时评价:“MAGiC 导管在稳定性、低流速和操作灵活度上显著超越传统导管,有望成为房颤治疗的真正‘游戏规则改变者’。”
尽管初步数据亮眼,Stereotaxis 在全球电生理市场仍面临多家巨头竞争。
Biosense Webster(强生子公司)
依托 CARTO 3 高精度心脏电图系统,以及 Thermocool SmartTouch 导管,长期占据全球电生理市场约 30% 份额。尽管其手工导管精度与 AI 导航紧密结合,但相比 MAGiC,依然需要支撑鞘,且高灌注率限制了其在部分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
Abbott Laboratories(雅培)
旗下 EnSite X 系统配合 FlexAbility 导管,凭借高分辨率 3D 心脏电图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在市场上占有约 20% 份额。然而,其手工导管仍受操作稳定性限制,尤其在复杂房颤病例中,难以与机器人导航抗衡。
Boston Scientific(波士顿科学)
依靠 Rhythmia HDx 的超高密度 3D 映射和 IntellaNav 导管,Boston Scientific 在房颤和室速治疗中有较强市场地位。但其机器人化程度仍有限,且高设备成本以及对鞘管的依赖,使其在与 MAGiC 的竞争中面临一定挑战。
Stereotaxis 借助 MAGiC 导管,展示了机器人磁导航在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创新潜能。高达 94% 的急性成功率、极低的灌注需求,以及更短的手术时长,均凸显了这项新技术在解决传统导管痛点上的优势。
然而,MAGiC 的临床数据尚处早期,仍需更大规模、多中心试验的验证。同时,Genesis RMN 系统的高昂安装成本,以及全球市场对机器人手术接受度的差异,也都是 Stereotaxis 未来商业化道路上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
但不可否认,在全球心律失常治疗加速向微创、精准和个体化方向演进的浪潮下,机器人磁导航正成为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Stereotaxis 是否能凭借 MAGiC 导管改写电生理市场格局,值得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
1.https://www.manilatimes.net/2025/07/01/tmt-newswire/globenewswire/first-clinical-results-from-magic-catheter-study-published-inthe-journal-of-interventional-cardiac-electrophysiology/214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