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视网膜代谢影像设备上市:功能成像走出实验室
近期,美国FDA正式批准OcuSciences公司的OcuMet Beacon上市,这是一款基于扫描式LED技术的眼底成像设备,也是全球首个实现“视网膜代谢功能可视化”的商用系统。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性成像设备如OCT、眼底照相等,这款设备首次将“功能成像”概念真正落地至眼科临床:通过无创方式检测线粒体功能状态,医生可以“看见”早期代谢异常,为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慢性眼病提供更早干预的可能。OcuMet Beacon的推出,不仅拓宽了眼底影像的维度,也预示着眼科影像赛道即将迎来从结构评估迈向代谢评估的技术代际跃迁。
产品机制:用光学方法“看见”线粒体
OcuMet Beacon的核心在于将代谢状态“成像”。
其背后的关键技术是OcuSciences独有的MitoPhor™成像平台,能够在无需造影剂、无需与眼部直接接触的条件下,通过蓝光激发黄素蛋白的自发荧光,捕捉线粒体功能状态变化。这种荧光变化被证明与细胞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尤其是黄素蛋白在呼吸链损伤和能量代谢异常中会发生可量化的荧光衰减。
- 成像原理:使用465nm蓝光激发,检测黄素蛋白荧光(FPF);
- 光源系统:扫描式LED阵列;
- 成像区域:视网膜后极部,包括黄斑;
- 输出结果:功能性荧光图谱 + 自动报告;
- 操作方式:无创、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触摸屏操作,瞳孔>2.5mm即可。
这种代谢显像机制具有天然优势:相比依赖解剖结构变化的OCT,代谢成像可以“抢跑”病理变化,在疾病早期阶段即发现线粒体功能异常,为高风险患者提供前瞻性干预依据。
临床验证:从“高危人群”中识别早期病灶
- 青光眼(OHT和早期青光眼)人群中,该设备能够检测到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的代谢信号,灵敏度达85%-90%;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FPF(黄素蛋白荧光)信号与早期毛细血管损伤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灵敏度高达92%;
-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人群,设备也展现出近90%的早期检测能力。
- 无需造影剂、无需扩瞳、无接触成像;
- 自动对焦+自动报告输出,操作人员无需专业影像背景;
- 整个流程仅需3-5分钟,可接入常规门诊路径。
这使得OcuMet Beacon不仅具备科研与诊断双重潜力,更有可能成为眼底慢病筛查与随访的新一代“通用工具”。
功能成像,开启眼科新叙事
在传统认知中,眼底影像的“标准答案”是OCT或眼底相机,它们以清晰的视网膜解剖层次、精准的黄斑厚度或血管形态为优势,占据眼科辅助检查主流。然而,这类“结构影像”也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
- 延迟性:多数结构改变出现在疾病中后期,难以用于早筛;
- 被动性:只能看到“结果”,难以揭示病理进展过程;
- 一致性差:受操作、角度等影响较大,缺乏标准化度量工具。
相比之下,以OcuMet Beacon为代表的功能影像,正在建立一套全新的判断标准——不再“看结构”,而是“看状态”:
指标维度 |
结构影像(如OCT) |
功能影像(OcuMet) |
成像机制 |
解剖结构反射 |
线粒体代谢荧光 |
检测时机 |
结构变化后 |
代谢异常前 |
检测内容 |
层厚/形态/体积 |
荧光强度/分布 |
目标患者 |
病变可见群体 |
高风险/早期人群 |
应用潜力 |
辅助诊断/评估 |
筛查/随访/个体化治疗 |
值得注意的是,OcuMet Beacon还具备“双模融合”能力,可在同一平台上同时完成结构和功能成像,即:
- 使用红外线照明获取黑白结构图像;
- 使用蓝光激发黄素蛋白获取代谢图像;
- 自动融合两者,提升诊断判读效率。
这意味着,在一次检查中,医生可以既看到“眼睛的构造”,也看到“眼睛的状态”。
中国市场机会:慢病筛查中的“功能影像空白”窗口
目前,中国眼底影像产业正在经历“从无到优”的发展阶段。
过去十余年间,在国家政策鼓励和糖尿病、青光眼等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背景下,国产OCT和眼底相机实现了较快普及。例如迈瑞、爱博诺德等国产品牌的高性价比设备已逐步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乃至移动筛查车等场景。
但整体上,国内眼底影像产品仍主要聚焦结构成像路径,缺乏针对“代谢功能异常”的早期识别工具。而OcuMet Beacon所代表的功能成像新范式,恰恰与中国市场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形成高度契合:
早筛难题
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其中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达20%-40%,但接受过眼底检查的人群比例不足30%。多数视网膜病变在发展为不可逆视力损伤后才被发现。OcuMet Beacon所具备的非接触、非扩瞳、快速出报告、无需染料等特性,正适合融入慢病筛查常规流程中,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或社区随访场景中提高“漏诊风险人群”的发现率。
代谢型疾病干预窗口前移
中国青光眼患者人数超2000万,但多数在中晚期才被诊断。在结构尚未发生改变前,OcuMet可提供线粒体代谢异常的量化指标,为“无形症状”患者建立更早期的干预靶点。同时,该技术所依赖的代谢指标,如黄素蛋白荧光信号,具备较强的治疗前后响应性,有望成为治疗随访中的量化评价工具。
科研转化需求旺盛
在干眼、糖网、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线粒体病等多个细分领域,国内已有若干基础研究成果指向代谢异常与疾病进展的关联,但苦于缺乏临床检测与转化工具。OcuMet Beacon的获批,或为这些研究打开一条“从机制探索走向产业化产品”的路径,也有望成为一些科研型医院和高端眼科中心的引入目标。
结语:功能成像的“下一站”,已至临床一线
OcuMet Beacon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全球首款”的标签,而在于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眼科影像理念的到来:
- 影像不仅是“看见结构”,更是“洞察功能”;
- 诊断不只是判断“有没有”,更要关注“发生前”;
- 医疗设备的进步,不仅在于图像更清晰,还在于为早期发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干预打开新通道。
当结构影像成为“标配”,功能影像或将成为未来创新的新“分水岭”。中国市场,正等待这样的改变者。
文章来源:
1.https://www.ocusciences.com
2.https://www.accessdata.fda.gov
3.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119005082/en
4.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821005302/en
5.https://doi.org/10.1080/13816810.2022.2157240
6.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opht.2023.1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