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颅颌面骨折不再需要钻孔:一个从临床难题走出的创新案例

在创伤外科的众多细分场景中,颅颌面骨折始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骨骼薄、形态复杂、毗邻重要器官和丰富的软组织网络,使得修复过程兼具高风险与高技术要求。


目前主流治疗手段仍依赖金属接骨板和螺钉:医生需将碎裂骨片重新对位,用钛板和螺钉固定,待骨愈合后再考虑是否取出。这个路径虽然成熟,但并不完美——螺钉固定需要足够骨厚度,薄壁颅颌面骨常常难以操作;同时,术后植入物移位、感染、异物反应和再次手术的风险始终存在。据相关研究报道,多达半数患者可能因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移除金属内置物


这种“治好了骨折,却带来新的问题”的困境,让外科医生和患者都难以完全满意。


这一次,来自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团队和其衍生公司 Cohesys带来了一个颠覆性思路:“贴上去就能固定骨折”的柔性可吸收骨折固定技术——BoneTape。



01

技术切面:像“创可贴”一样固定骨折


BoneTape 是一种用于非负重颅颌面骨折的柔性、可吸收骨折固定胶带,由创新高分子聚合物制成。医生可以像使用“创可贴”一样,剪裁后直接贴合在骨折部位,形成骨段稳定结构。


其核心优势在于:

  • 无需螺钉固定,不再受骨厚度限制;

  • 低剖面、柔性贴合,适应复杂几何结构的颅颌面骨;

  • 高强度与可吸收,可在 12 个月内完全降解,避免异物相关并发症;

  • 术中高效,省去了金属板钉成形和钻孔过程,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这种“胶带式”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眶壁、颧骨、颧弓等薄骨结构,为复杂颅颌面骨折提供了新的操作可能。



02

临床与前临床证据:从动物模型到首例人体使用


BoneTape 已完成多项前临床验证,并启动早期临床研究。


动物研究(兔颧骨模型)
研究对象为 24 只新西兰白兔,平均体重 3.35±0.4 kg。实验组(n=12)使用 BoneTape 固定颧骨截骨,对照组(n=12)不做固定。

术后两周,两组均出现骨膜骨痂的早期愈合迹象;显微 CT 成像显示,BoneTape 组骨段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截骨区域保持良好对位。术后未观察到明显炎症或排异反应,组织学表现为轻度愈合反应。


临床试验进展
2025 年 8 月,Cohesys 宣布完成 BoneTape 首例人体临床使用,适应症为颅颌面骨折修复。这标志着该技术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验证阶段。
在 ClinicalTrials.gov注册的可行性试验(NCT06600854)中,BoneTape 将用于评估安全性、有效性及术中操作可行性,主要观察终点包括骨段稳定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是否可避免金属植入。

这意味着 BoneTape 仍处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但其“创可贴式骨固定”已被正式纳入验证路径,具备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潜力。



03

现行方案对比:BoneTape 补的是哪块短板?


与金属板钉相比

  • 优势:

    • 不依赖螺钉与骨厚度;

    • 减少异物反应与术后移除风险;

    • 简化手术流程,尤其是在碎裂或薄壁骨折场景。

  • 风险与未知:

    • 长期稳定性、力学强度与吸收周期的匹配仍需大样本临床验证。

与现有可吸收板钉相比

  • BoneTape 具有更好的贴合性和灵活性,可减少术中成形步骤;

  • 但在复杂高应力骨折中,其稳定性边界尚未完全确证,不适用于负重骨或粉碎性骨折。

换句话说,BoneTape 并非要“取代”所有骨固定方式,而是为 特定薄壁骨折场景提供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04

产业观察:柔性固定的机会与壁垒


BoneTape 的商业化路径目前处于临床验证早期。
要真正成为术中常规选择,至少需要跨越三个阶段性门槛:

高质量临床数据

    • 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稳定性、愈合质量和并发症情况。

工艺与监管路径

    • 柔性可吸收材料对生产一致性、灭菌与保存稳定性要求极高;

    • 同时必须匹配骨愈合时间轴,避免“过早降解”或“过晚吸收”。

场景匹配与经济模型

    • 适合碎裂薄骨的颅颌面场景:如交通伤、运动伤、军创伤;

    • 可切割成型、单规格设计,理论上可降低库存与成本,但医院的支付方式和医保准入仍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BoneTape 也吸引了战创伤医学领域的关注。美国军方研究机构已与 Cohesys 合作,探索其在战场救治中的应用可能性。



05

全球趋势观察:一种新技术信号的出现


BoneTape 的开发方是加拿大医疗器械初创公司 Cohesys,诞生于 University of Toronto创新生态体系之内(H2i 健康创新孵化项目)。
公司专注于柔性可吸收骨固定材料的开发,聚焦颅颌面骨折这一兼具高技术门槛与临床痛点的细分领域。

与许多“平台型”企业不同,Cohesys 的战略路径非常聚焦:

  • 单一产品切入:BoneTape 聚焦薄壁颅颌面骨折修复;

  • 前临床完成 → 早期临床验证中,首例人体使用已完成;

  • 产业合作拓展:与北美军创伤医学研究机构合作探索战伤场景应用。

虽然这家公司规模不大、产品尚处早期阶段,但它释放出的信号却十分明确——
颅颌面骨折固定方式,正在从“刚性骨板”走向“柔性、贴合、可吸收”的新方向。

这一趋势具有三个值得关注的产业意义:

(1)技术范式的转变
颅颌面修复长期依赖金属螺钉+钛板,但这一体系并不完美,尤其在薄骨、碎裂、曲面骨折中存在天生短板。BoneTape 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固定方式可以不依赖骨厚度、不破坏骨质,还能在术后自动吸收,减少“再手术”环节。

(2)临床逻辑的重构
“贴合式固定”一旦成熟,可能会对颅颌面手术流程、术前设计和术中操作方式带来连锁反应。医生可能不再花大量时间塑形钛板或钻孔,而是更注重骨面复位的精确性与贴合操作。

(3)监管与创新的窗口
柔性可吸收材料、标准化规格、手术时间缩短,这些特征非常契合全球医疗体系在“效率—成本—并发症控制”上的共同目标。对于各国监管机构而言,这类技术的出现,可能推动内固定器械的分类与评估方式出现新的讨论。

这意味着 BoneTape 的意义并不止于一款产品,而是:

  • 对传统骨固定体系的挑战;

  • 对材料科学和手术流程创新的信号;

  • 对未来颅颌面创伤治疗可能图景的一次“预演”。


BoneTape 并不是“灵丹妙药”,但它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可能:
固定不一定需要钉子,也可以是一片轻薄的“贴片”。

在未来,如果这一技术能在循证、监管、支付和国产创新的共同推动下走向临床常规,颅颌面创伤治疗的图景或许会悄然改变。



参考链接:

1.Floros MC, et al. BoneTape™ for stabilization of zygomatic fractures in rabbits.JPRAS. 2024.

2.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6600854. BoneTape Feasibility Study.

3.Business Wire. “Cohesys announces first-in-human use of BoneTape,” 2025.

4.MedTech Innovator, BioWorld, ODT Industry Reports. 2025.

5.H2i, University of Toronto: Company and technology overview.

6.NAMRU San Antonio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nounc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