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血管内镜获批!介入手术版图扩充

每一次血管介入手术,医生都在“盲视”中前行。


无论是脑血管介入、冠脉支架,还是外周血管重建,影像导航几乎全部依赖 DSA(X 射线血管造影)与 OCT、IVUS 等腔内成像技术。前者只能呈现血管腔轮廓,后者提供灰度横断面图像,而血管内部的真实细节——颜色、纹理、流动状态——医生却始终看不见。


2025 年 9 月,加拿大 Vena Medical 宣布,其一次性血管内窥镜 MicroAngioscope 获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上市,适应症包括外周血管、冠状动脉和神经血管系统的管腔内可视化成像。随着这一器械的正式落地,血管介入手术或将迎来一场从“造影时代”向“可视时代”的跨越。


来自阿尔伯塔大学医院的 Jeremy Rempel 评价道:“内窥镜能提供单纯血管造影无法捕获的信息,实时观察管腔细节,有望赋能神经血管手术决策。”渥太华医院的 Robert Fahed 也指出:“有颜色、动态、真实可见的影像,是复杂脑血管诊疗的重要补充。”



01

技术切面:可视化从“可能”走向“现实”


MicroAngioscope 是一款直径不到 1 毫米的微型一次性血管内窥镜,内置微型摄像头和灯源。不同于传统依赖造影剂的影像方法,它能在介入手术中提供实时、彩色、前向的“内镜视角”,将医生的“眼睛”带入血管之中。


在操作上,该系统可与现有导丝、导管协同工作,不需改变既有路径。医生可在取栓、支架释放、重建成形等关键步骤后,直接观察血管内壁状态。


目前,该系统已获加拿大卫生部许可,适用于冠脉、外周及神经血管系统。此前,MicroAngioscope 也获得了美国 FDA 授予的“突破性器械(Breakthrough Device)”认定,显示其具备潜在重构现有诊疗路径的能力。


根据公司披露,截至 2025 年底,该设备已在加拿大超过 30 例临床手术中使用,覆盖渥太华医院、多伦多西部医院、阿尔伯塔大学医院等多家顶尖医疗中心。首例人体应用由 Robert Fahed 医生主导,术中使用 MicroAngioscope 成功识别导致复发性中风的微细结构,术后患者 24 小时内出院,未再复发。



02

临床意义:让医生“亲眼看见”


MicroAngioscope 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医生“真正看见”血管内部。相比于 DSA 的灰度阴影和 OCT / IVUS 的横截面图像,这一内窥系统提供的是彩色、动态、前向的画面,可直观显示:


  • 血管壁是否存在细微损伤或再狭窄迹象;
  • 支架是否贴壁良好、是否有金属暴露或覆盖不全;
  • 残余血栓是否已清除干净;
  • 动静脉畸形的管网是否充分处理。


这一“眼见为实”的特性,在复杂病例中尤为重要。过去,医生往往只能依赖术前 CTA/MRA 进行“脑补式”判断,或在术中反复造影、调换角度。现在,则能直接观察、实时修正手术策略。


此外,彩色直视影像也有助于降低造影剂使用,减少对术前大幅影像规划的依赖。在肾功能受损或造影剂过敏患者中,其辅助价值尤为突出。


在临床反馈中,医生普遍表示:MicroAngioscope 可为介入决策带来新参考维度,增强对病灶性质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术中调整路径、控制风险。



03

产业趋势:血管介入走向“内镜化”


Vena Medical 创立于加拿大滑铁卢,长期专注神经介入器械创新。其核心产品组合包括 MicroAngioscope 与 BDAC(Balloon Distal Access Catheter),前者聚焦可视,后者强化操作路径,两者构成影像+操作的一体化方案。


此次 MicroAngioscope 的上市,不只是 Vena 一家企业的产品进展,更是血管介入领域“内镜化”趋势的开端。


一方面,全球脑卒中、冠脉事件、外周血管病变持续增长,对“低创伤+高可视”的操作方式需求日益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导管机器人、术中导航、术中 3D 重建等技术日趋成熟,内镜技术的引入为整个术中影像系统增加了一个重要维度。


当然,MicroAngioscope 并非全能。在目前阶段,其更像是对 DSA / OCT / IVUS 的补充,而非替代——在支架释放、取栓后、血管重建关键环节中提供精准判断。但这一“高密度场景”价值,或将成为它快速走向临床常规路径的突破口。



04

中国观察与未来展望


在神经介入、冠脉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国内已有数百家医院具备 DSA、OCT、IVUS、术前三维建模等基础设备。支架植入、血栓取栓、动脉瘤修复等操作的技术熟练度并不低,但手术决策中依然缺乏“术中眼见”的感知反馈。


MicroAngioscope 所代表的“血管内可视化”,在理论上完全契合中国在复杂病变、术中安全、术后评估等多个环节的技术升级需求。


但真正落地,仍面临以下结构性阻力:

  • 影像“话语权”不足:国内介入路径中,“术中可视化”尚未被写入手术规范或指南,很多医生“知道有用,但没有权限用”;
  • 一次性器械经济模型难解:如果不能进入高值耗材医保目录或“集采豁免通道”,大部分医院无法常规使用;
  • 影像生态闭环未形成:可视影像必须与导管、记录系统、术中决策平台联动,单一产品难以撬动流程;
  • “谁来用”尚未明晰:是由导管室主导、还是影像科?是外科医生操作、还是专门配合人员?角色分工尚未形成共识。

这不是一项孤立技术的门槛,而是整个系统对“介入可视化”这一新工具的磨合周期。


但挑战之外,机会也在酝酿。


从脑卒中到主动脉夹层,从肾动脉球囊成形到肢体再灌注,中国每年需要精准评估的“血管不确定病例”不计其数。随着器械国产化能力提升、监管机制灵活调整、术中 AI 与术后回顾路径联动成型,血管内镜或许真的能从“复杂手术的加分项”,变成“标准流程的必选项”。



参考链接:

1.Vena Medical receives Health Canada licence for MicroAngioscope system. NeuroNews International, 2025.

2.Vena Medical gains US FDA 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 NeuroNews International, 2024.

3.Tiny camera used for stroke treatment in Ottawa. Canadian Healthcare Technology, 2024.

4.University of Waterloo News Release: “Breakthrough treatment for stroke patients”. 2024.

5.CAN Health Network update on Vena Medical integration. 2024.

6.PubMed ID: 33361372 – Microangioscopy in neurointervention.

7.JNIS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