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AMD无解困局中,视网膜植入系统的临床突破

对于数以千万计因干性老年黄斑变性(dry AMD)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患者而言,失明并不意味着一切“黑暗”——而是失去了识字、阅读、面部识别的能力。这类晚期视力缺失患者常常仍保留部分周边视力,却无法使用中心视力完成日常活动。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有效的恢复手段。


如今,一项来自 Science Corporation的临床研究,让“重见光明”不再只是文学比喻。2025 年 10 月 20 日,多家国际媒体报道称,Science Corporation 的 PRIMA 视网膜植入系统(retinal implant BCI)在早期临床试验中首次让晚期 AMD 患者重获功能性中心视力。研究结果已发表于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被眼科领域专家称为“视觉修复史上的里程碑”。



01

临床痛点:从黄斑到“失去中心”


晚期干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尤其是地理萎缩(GA)型,是全球主要致盲性疾病之一。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统计,目前全球超过 1.96 亿人患有 AMD,其中 GA 影响约 5000 万人,且无有效的视力恢复治疗手段。


这种疾病的核心损伤发生在视网膜黄斑区域——这是人眼负责精细视觉的“中心区”。当光感受器细胞退化后,患者虽可保留部分周边视力,但失去了对字母、面部、物体的识别能力。阅读报纸、看手机、与人交流的“眼神接触”,都变成遥不可及的事。


现有治疗方法多集中于早期干预(如营养补充、抗VEGF药物延缓进展),对已发生黄斑功能缺失的患者却几乎无能为力。这一庞大的“失明中晚期”人群,也因此成为全球眼科与神经技术创新的焦点之一。



02

技术切面:植入式BCI,重启“视觉中枢”


PRIMA系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药物或光学装置,而是一套硬件—生物接口(BCI)系统,结合了植入式微型光伏芯片与外部智能眼镜,通过直接刺激视网膜神经通路,实现图像信息的替代输入。


① 微型光伏植入器
PRIMA 的核心是一枚直径仅 2 毫米、厚度 30 微米的微型光伏芯片,可植入到黄斑区域。它接收来自外部眼镜发出的红外信号,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刺激剩余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从而“绕过”已损坏的感光细胞。

② 外部摄像眼镜
患者佩戴的眼镜内嵌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单元,将拍摄到的外部画面转换为红外图像并投射到植入区域。这使得植入芯片能感知视觉场景并将其“映射”给大脑。

③ 神经接口反馈机制
这种信号传递方式与生理视觉通路高度一致,因此患者无需经历极端复杂的训练,就能逐步识别形状、字母甚至数字。

在最新的临床试验中,来自美国和欧洲的 38 名晚期 AMD 患者接受了 PRIMA 植入。其中 84% 的受试者在术后数月内重新获得识别字母或数字的能力,并且周边视力未受影响。

研究负责人表示:“这并不是简单的‘看见光’,而是恢复了部分功能性视觉。患者能够在白底黑字的条件下阅读字母,识别简单的形状。”



03

临床意义:从“黑暗”到“识字”


这项成果之所以被视为“里程碑”,是因为它代表着从病理缓解到功能恢复的跃迁。


以往的药物或基因疗法,顶多延缓病变进展,却无法让失去的中心视力重新出现。而 PRIMA 的出现,让患者重新拥有“读取信息”的能力,这一功能价值远超过单纯的视力数值改善。

  • 识别能力恢复:多数受试者可识别字母和数字,一些患者甚至能拼读短词。

  • 周边视力保留:与传统视网膜手术不同,PRIMA 不破坏周边视网膜结构,患者仍能依赖原有周边视力进行空间定位。

  • 康复周期缩短:由于刺激路径与生理视觉通路接近,康复训练比脑机接口类视觉假体更短。

  • 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报告术后在日常阅读、物体辨识和社交互动中的自主性显著提高。

一位受试者在访谈中说:“我重新看到字母‘A’的那一刻,就像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窗。”


眼科专家则评价称:“过去,我们能延缓失明,但无法让失明的人重新看见。PRIMA 改变了这件事。”



04

产业格局:视网膜修复的新赛道


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PRIMA 代表的是一种“硬件替代感官”的技术路径。它不是阻止视力退化,而是通过设备让大脑重新接收视觉信号。

多技术并存的格局

目前全球针对晚期干性 AMD 的创新治疗主要集中在三类:

  • 药物/基因疗法(如补体抑制剂):延缓病变进展,但难以逆转视力缺失。
  • 细胞治疗:在临床验证中,但稳定性和可控性仍有限。
  • 电子植入/BCI(PRIMA 代表):直接实现“人工视觉信号”输入,具备功能恢复潜力。

监管与市场进展

  • PRIMA 已完成关键性临床试验数据,并已向欧盟监管机构提交 CE 标志申请。

  • 美国 FDA 的审评也在推进中。

  • 由于晚期 AMD 尚无直接竞争治疗方案,这一技术一旦获批,将拥有先发优势。

产业与生态

BCI 与视觉重建的交叉正在形成新的细分赛道。与视觉假体相比,PRIMA 的“轻量化植入 + 外部眼镜”方案具备更强的临床可行性和市场可及性。未来,一整套“视觉重建生态”——包括植入器、眼镜、视觉训练服务、软件算法等——都有望形成产业链。



05

全球观察与未来展望


从公共健康视角看,晚期 AMD 的治疗困境正在被这类创新技术打破。


随着人口老龄化,AMD 患者数预计在 2040 年将超过 2.88 亿。而这类患者正是全球视觉残障的重要来源之一。药物与光遗传学疗法虽在推进,但真正能让患者“看得见”的技术仍屈指可数。


PRIMA 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视力本身,更在于:

  • 技术路径的成熟化:首次在真实患者群体中实现稳定的功能性中心视力恢复;

  • 监管与市场的开放:BCI 视觉修复设备首次获得明确的临床验证基础;

  • 可复制性与扩展性:未来可能拓展至其他视觉障碍,如外伤性失明、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

  • 康复模式的再造:结合数字疗法、可穿戴设备与AI辅助训练,形成新的“视觉重建服务”体系。


当然,PRIMA 也面临着现实挑战:成本与可及性、手术操作复杂性、视觉分辨率仍有限、长期随访数据尚需积累。但其所代表的方向已十分明确:植入式电子视觉重建技术,正在成为失明治疗的现实选项,而非遥远梦想。



06

司介绍


Science Corporation 是一家专注于“感官恢复与增强”的神经科技公司,由科技企业家 Bryan Johnson 于 2021 年创立,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迪纳。公司聚焦于脑机接口、感官修复与人机感知融合领域,核心研发团队来自神经科学、电子工程和可穿戴硬件行业。

PRIMA 项目是公司视觉修复管线的重点方向。除了 AMD,Science 也在探索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病变的可扩展适应症。公司战略强调“从功能缺失入手”,通过植入式和非植入式神经接口技术,为感官残障患者重建感知能力。



07

结语


“让失明患者重新识字”,这句话过去像是乌托邦,而今成为现实案例。


PRIMA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所有视力丧失都能被治愈,也不是对药物治疗的替代。但它首次用临床证据证明,电子植入与外部感知设备的结合,可以帮助晚期 AMD 患者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视觉连接


这是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感官革命”刚刚开始的信号。




文章来源:
1.Science Corporation. “PRIMA retinal implant restores functional central vision to AMD patient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2.Eyewire News. “PRIMA Clinical Trials Show Restoration of ‘Form Vision’.” 2024.
3.ClinicalTrialsArena. “Science Corp brain implant restores patient vision in preliminary trials.” 2024.
4.Start LLC / MedTech News. “Science submits BCI for vision restoration for CE mark.” 2025.
5.The Guardian. “Experts hail ‘remarkable’ success of electronic implant in restoring sight.” 2025.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AMD burden reports.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