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式闭环成为内镜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

长期以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被外界简化为“从诊断向治疗延伸”的线性逻辑。但真正主导这场演进的,并不是功能堆叠本身,而是术式路径的不断重塑——从如何发现病灶,到如何介入处理、术中监控、术后闭合,介入消化正在形成一条“内镜+影像+微创操作+闭合修复”协同闭环的完整治疗链条。

这个闭环的重构,不只是技术集成的结果,而是介入路径本身被重新定义的过程。以EUS(超声内镜)为例,其价值并非停留在图像清晰度提升,而在于借助实时定位支持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完成更加精准的穿刺与引流操作。同样,AI辅助检测并不只是提高发现率,更是在为术前决策与术中路径提供量化依据。而缝合器械、黏膜切除与隧道内镜的进阶组合,则正在推动一批原本需开腹或腔镜完成的操作,回归消化内镜体系中完成“微创闭环

这一趋势背后,既有设备精度与操控逻辑的演化,也有临床团队协作机制、数据引导路径和支付模式的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技术都能自然进入术式流程,真正被保留下来的,是那些能嵌入到术中操作节律之中的器械逻辑。因此,消化介入的未来,不是单点器械的堆叠与升级,而是围绕“术式流程完整性”所展开的系统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看到:国际头部企业正从“内镜制造商”转向“术式平台搭建者”,而中国企业也面临从图像清晰、通道设计、钳子适配等产品型思维,向真正服务术式闭环升级的窗口期。


01

从诊断影像到术式闭环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路径中,诊断曾长期被视为内镜的主功能区间。胃镜与肠镜的普及、高清成像的提升、色素内镜与窄带成像的引入,使“早发现”成为可能,也促成了中国消化内镜年检查量的快速增长。然而,如果把消化内镜理解为“看得更清”的工具,显然已经落后于当前术式演化的实际需求。今天,越来越多的术式开始不再以“是否发现病灶”为分水岭,而是以“是否在内镜路径中完成介入治疗并闭合”为标准。也就是说,技术跃迁的重心已从“提高发现率”转向“提高术式闭合率”。这不仅重构了临床路径的设计方式,也改变了设备、材料、算法在术中各环节的协同逻辑。

  • 从“看见病灶”到“定位病灶”

超声内镜(EUS)原本作为一项图像补充技术进入消化内镜体系,但真实术式场景中,EUS的价值远不止此——它提供了介入路径的“纵深维度”。在胰腺、胆道系统等传统“内镜不可及”区域,EUS的实时引导,使穿刺、组织获取与囊肿引流成为可能;

在高风险出血病灶中,EUS支持精准定位动脉走行,有效规避术中意外;与ERCP协同时,EUS可辅助引导胰胆管的穿刺、扩张与支架放置,减少传统ERCP失败率和并发症风险;EUS正在从“术前定位工具”转变为“术中决策支撑中枢”,成为术式完成路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

  • 从“进入腔道”到“干预通路”

ERCP作为消化内镜中技术密度最高、风险最高的术式之一,其功能定位也正在从“腔道影像与支架置入”转向“多路径干预平台”。

在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等疾病中,ERCP配合球囊扩张、切开刀、电刀系统与支架放置,形成“诊断+治疗+引流”一体化流程;在胰腺导管干预中,ERCP已能完成穿刺、造影、取石、置管等操作,实现术中连续路径推进;与EUS联动后,形成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可逆式介入模型,为无法经口进入胆道系统的患者提供了重要替代路径。这使得ERCP不再是一种“单点术式”,而是一种基于路径再设计的术式平台单元。关键不在于每项操作能否完成,而在于是否形成可复制、可闭合、并可扩展至其他术式的操作系统。

  • 从“局部操作”到“术式闭合”

术式真正的“完成”不止在于病灶处理,更在于组织闭合与功能恢复。传统开放或腹腔镜手术中,缝合是基本动作;而在内镜路径中,组织的重新封闭曾是长期短板。但今天,这一短板正被快速弥补:隧道内镜技术(STER)通过构建“黏膜下操作通道”,允许内镜进入固有肌层甚至浆膜下进行切除或松解,术后通过原黏膜口闭合,实现无瘢痕、低感染风险的完整干预;内镜缝合装置如OverStitch等,提供多角度、强度控制的组织缝合能力,使大体积ESD术后创面、胃肠吻合、穿孔修补成为可能。

这意味着,内镜术式正在具备从“切除”到“修复”的全部技术组件,临床路径的设计也从“完成单项操作”转向“闭合完整流程”这一系列演化的本质,不是器械堆叠,而是术式节律被重新编排:诊断不再是术前环节,而成为术中动态输入;缝合不再是术后的补偿操作,而是路径设计的起点;AI系统不再是数据辅助,而是流程导航的一部分。因此,消化内镜企业不能仅靠图像质量或钳子种类竞争,而必须构建出一整套围绕术式完成度的组织能力与流程理解。这正是术式平台化趋势对行业的底层挑战。


02

全球代表企业的系统性重构


全球消化内镜行业的技术结构正在从“器械主导”向“术式主导”转变。奥林巴斯(Olympus)、美敦力(Medtronic)等代表企业已不再以“单品突破”作为增长核心,而是通过术式聚焦、系统集成与流程协同,试图在术式体系中占据主导节点。这不仅仅是产品线的延伸或平台整合,更是一场围绕术式完成度与闭环能力的战略重排。

  • 奥林巴斯:从“光学领先”到“术式闭环平台”
作为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内窥镜厂商,奥林巴斯过去的护城河在于光学系统、管道设计与配件种类。但当术式闭环成为核心评估标准后,其产品组织方式也经历了显著变化。
  • 系统性术式套组开发:不再单独销售内镜与配件,而是按POEM、ESD、ERCP等关键术式,推出术式级解决方案包,包括手术刀、注射针、缝合器、导丝等,强调“流程一致性”;
  • 整合式平台推出:旗下EVIS X1平台将图像处理、AI辅助诊断、操作手感反馈整合为统一系统,支持术中实时切换操作模式与成像风格,实现术者决策连续性;
  • 外科系统融合:通过并购Veran Medical、Arc Medical等公司,强化介入与外科之间的过渡能力,形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微创外科”术式闭环生态
从财务结构看,这种术式驱动的产品组织,虽然初期研发成本提升,但形成了更高的客户粘性与更长的器械更换周期,体现出从“光学独强”到“术式流程集成”的转型成果。
  • 美敦力:跨界融合中的“闭环整合者”
不同于奥林巴斯的传统内镜出身,美敦力更像是术式闭环生态中的“系统性收口者”。其在消化内镜领域正由单一设备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未来更贴近“智慧消化内镜+远程手术+云平台”综合平台的趋势
  • AI 辅助内镜:与Cosmo合作,全球独家代理其GIGenius模块,自2021年获美国FDA denovo批准,是首个将AI用于结肠镜实时息肉检测的CADe系统
  • 胶囊内镜与功能成像:通过收购Given Imaging获得PillCam胶囊内镜,覆盖小肠、食道、结肠等全消化道检查;旗下新一代Endoflip 300系统也已获CE认证,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食管运动障碍,丰富结构-功能诊断层面。
  • 机器人与系统连通:在胶囊内镜上增加可穿戴接收设备、提高患者体验和数据接收效率;并持续推进机器人辅助手术与远端操作技术,让ESD等复杂内镜治疗更可控。

美敦力的内镜业务不求全面主导,而是重点介入术式闭环环节中临床强依赖的节点,从而在术式完成路径中承担关键的“接力”角色,成为流程不可替代的组成。


03

从“产品可替”迈向“流程难替”


当全球消化内镜产业开始围绕“术式”而非“部件”重组时,中国厂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就不再是“单项指标赶超”,而是能否参与术式构建、定义流程标准、成为系统闭环中的关键一环国产内镜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光学质量、器械兼容性、平台稳定性已在特定市场实现初步突破。但如果仍停留在“影像替代”、“价格替代”的竞争逻辑,最终将被排除在术式生态构建之外。

  • 从“影像模块商”转向“术式节点商”
多数国产内镜企业目前仍处在“影像系统+钳道器械”的二元逻辑中,产品布局以图像清晰度、器械兼容性为竞争核心。但全球术式生态的重组已明确显示:单点性能不再决定价值,术式可嵌套能力才是平台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国产企业从以下几个维度重构思维:
  • 术式导向开发:围绕POEM、EUS-BD、ESD等高技术密度术式,反向设计设备性能指标,如隧道推进性、操作角度自由度、视野调整灵活性等;
  • 节点级产品聚焦:集中突破术式流程中技术门槛高、进口垄断严重的器械节点,如自动缝合系统、能量止血设备、AI辅助定位模块等,抢占“术式关键点”;
  • 术式兼容性测试机制:建立自有术式测试体系,以真实流程链条评估产品组合效果,避免“器械好用但流程不通”的结构性落差;
换言之,国产产品不应以“能替代”为目标,而应以“能嵌入术式”为评价标准。
  • 打破“器械孤岛”,向“系统融合”迈进
当前国产企业的另一个普遍问题,是“局部技术强,但缺乏系统配合机制”。内镜厂商自研影像平台、缝合公司单打独斗、AI公司无术式背景——每类玩家都具备一定技术深度,却难以整合成临床可用的术式解决方案。在术式重构逻辑下,企业不能只问“我这项产品能做多好”,而要问“它在哪个术式中,是哪一环,和谁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具体可以探索以下路径:
  • 组建术式联合体:围绕特定术式(如POEM+STER+EMR)建立产业联合开发平台,由影像设备商、能量器械商、导航AI商共同开发完整术式包;
  • 标准化协同接口:制定模块对接标准,如图像信号标准、术式导航协议、闭合器械兼容性,以“开放但规范”的方式提升系统整合效率;
  • 联合推广与术式认证:不再以“产品发布会”推广,而以“术式验证中心”进行临床闭环演示与多院适应性测试,强化术式主导权;
系统能力不是产品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流程逻辑对技术边界的重塑,这是国产企业当前亟需跨越的第二道门槛。
  • 把握“术式渗透力”机会窗口
虽然全球巨头已在高端术式平台占据优势,但术式全面渗透仍处于早期阶段,特别是在三线以下城市、县域医疗机构,复杂术式尚未普及、标准化程度低,给国产企业提供了“路径定义”的空间。
  • 术式培训+设备配套联合进入:通过“术式陪跑”模式,把设备、工具包与操作培训一体化打包,直接进入基层市场,以术式替代外科为切入口;
  • 以“分步骤替代”切入高端术式:不必一次完成整术式全流程替代,可优先提供术式中的单点器械模块(如穿刺系统、止血器械等),逐步形成流程粘性;
  • 早期临床协同共创机制:在设备初期设计阶段即引入术者意见,或与术式培训机构、模拟平台合作,将术式场景嵌入设计逻辑中,避免术后“找适配”;

临床接受度和术式适应性,将决定国产产品能否真正走出“价格换量”的老路,迈向“路径定义者”的新阶段。


04

结语


随着EUS、ERCP、缝合系统与AI导航的组合式术式快速兴起,消化内镜的竞争不再是影像画质的优劣,而是术式闭环能力的构建。国产厂商若仍以模块参数为主战场,将错失下一轮产业跃迁的主动权。但同时,术式尚未全面定型,标准尚在形成之中,提供了制度红利之外、技术协同之内的成长窗口。国产企业不应纠结于“市场空间”与“份额替代”,而应深入术式底层逻辑,从工具商转为流程参与者,成为术式系统重构中不可替代的一环这是一个从产品战到系统战的时代,也是一个术式定义权争夺战刚刚开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