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消融跨界,能否打开术后疼痛管理的缺口?
- 阿片类药物:短期有效,但依赖性和副作用显著;
- 神经阻滞或射频消融:效果有限,且存在损伤或复发风险;
- 康复训练:帮助有限,难以从根本上阻断疼痛信号。
对很多患者而言,截肢术后的生活几乎是“从一个痛苦走向另一个痛苦”。如何在手术过程中就解决未来的慢性痛?这正是 AtriCure 推出的 cryoXT 技术想要回答的问题。
01
技术切面:用“冷”来封锁疼痛
AtriCure 的 cryoXT 属于 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技术。原理是通过极低温使神经纤维暂时失去传导功能,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相比切断或烧灼神经,冷冻处理的优势在于可控、可逆、相对安全。AtriCure 已有 cryoICE 平台,在心外科中被用于心律失常的冷冻消融。cryoXT 是这一平台的延伸,但专门为术后疼痛管理设计。

新一代探头设计
cryoXT 的探头采用多表面冷冻技术,可以同时覆盖更大范围的神经末梢,尤其是大直径、外露的外周神经。这意味着在截肢术中,外科医生可以在切除后直接处理残端神经。
使用场景
手术当下:在截肢手术过程中同步操作,不增加太多时间。
作用机制:冻结神经,阻断几个月的疼痛传导;随着神经逐渐再生,疼痛可能减轻或消失。
监管地位:已获 FDA 510(k) 批准,用于截肢后的疼痛控制。
这一原理的简单描述是:“不是术后再想办法止痛,而是在手术时就提前把痛感关闭。”
02
临床意义:从术后止痛到术中预防
在截肢康复领域,cryoXT 带来的价值不只是一个新工具,而是一个新思路:把疼痛管理前移到手术中。

降低慢性痛发生率
传统上,残肢痛和幻肢痛往往在术后数周才出现。那时再用药物或介入手段,效果有限。而在术中直接对残端神经进行冷冻处理,可以大幅减少后续慢性痛的发生概率。
提高康复效率
疼痛是阻碍假肢佩戴与康复训练的最大障碍。若能在术后早期降低疼痛,患者能更快开始康复,从而改善假肢适应性和长期生活质量。
减少药物依赖
美国乃至全球的阿片类药物依赖问题仍然严重。cryoXT 这样的术中方案,如果能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处方需求,其价值不仅在患者层面,也在公共健康层面。
医患双方的体验
医生:操作简单,可在截肢术中顺手完成,不增加过多负担;
患者:疼痛缓解更快,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这类“双向受益”的价值,往往是技术能否快速进入临床常规的关键。
03
产业趋势:疼痛管理的“新赛道”
AtriCure 一直以心外科消融设备闻名,而 cryoXT 标志着它正在向 术后疼痛管理 拓展。

市场规模
美国每年截肢患者 18.5 万例,目标人群庞大。
考虑到幻肢痛的高发生率,这几乎意味着每年都有十万级的潜在适用人群。
如果应用范围扩展到乳腺切除、胸外科、甚至大关节手术,市场潜力将更为可观。
监管与支付
cryoXT 已通过 FDA 510(k),意味着它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已获认可。接下来的关键是医保覆盖:如果能纳入支付体系,它可能成为截肢手术的常规配置。
产业逻辑
纵向延伸:从心外科冷冻消融扩展到骨科、外科疼痛管理。
横向竞争:与射频、激光消融、局麻药物泵等方式对比,冷冻消融以“安全、可逆、术中完成”形成差异化。
公司层面:这为 AtriCure 打开了一个全新赛道,也契合其“差异化手术解决方案”的战略。
04
中国观察与未来展望
在中国,糖尿病足、严重创伤和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病例并不少见。残肢痛和幻肢痛的发生率同样居高不下,但真正得到系统性管理的患者比例并不高。多数患者依赖止痛药物,而康复环节也常因疼痛而被迫延迟。
技术引进的现实挑战
冷冻消融在国内并不是陌生技术,心外科和肿瘤科已有应用,但用于疼痛管理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若要进入中国临床常规路径,cryoXT 或类似方案需要解决几个现实问题:
适应症定位:如何明确“截肢术中疼痛阻断”的临床指南位置;
支付机制:若无医保或新技术准入,医院和患者的接受度有限;
临床验证:需要在本土人群中积累循证数据,尤其是长期随访的疗效与安全性。
多学科融合的可能
如果能落地,cryoXT 的应用不仅限于外科医生,还可能需要 麻醉科、疼痛科和康复科 的共同参与。这种跨学科模式,在国内会带来新的合作模式,也可能促进“术后疼痛管理中心”或“多学科康复团队”的建设。
未来观察
疼痛管理的逻辑正在发生转变:
从“术后被动止痛”到“术中主动预防”;
从“药物依赖”到“器械介入”;
从“单一科室”到“多学科协作”。
cryoXT 的推出,未必会立刻改变截肢康复的现状,但它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疼痛管理正成为新的技术赛道和产业入口。在这一趋势下,中国是否会迎来类似的本土化创新?能否把冷冻消融的理念扩展到更多手术场景?这将是未来几年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链接:
1.AtriCure. AtriCure begins rollout of cryoXT cryoablation tech for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amputation. News Release, Sept 9, 2025.
2.AtriCure. cryoICE and cryoSphere Technologies Overview.
3.Ilfeld BM, et al. Cryoneur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ain. Anesth Analg. 2019;128(6):1181–1190.
4.Gabriel RA, et al. Perioperative cryoanalgesia for post-amputation pain: mechanisms and evidence. Pain Medicine. 2020;21(5):915–923.
5.FDA 510(k) Database. AtriCure cryoXT cryoablation probe (K241234).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25.
6.Dworkin RH, et al. Phantom limb pain: clinical features,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Lancet Neurology. 2021;20(1):42–54.
7.中国康复医学会. 糖尿病足与创伤截肢康复指南. 2022.
8.国家卫健委.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