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感知边界?一款AI听诊器的启发

医疗技术的突破,往往不是在更快的算法里,而是在重新认识人类感知的边界。

听诊器是医学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工具之一。自 1816 年 Laennec 发明以来,它几乎未曾改变——医生听得见的,是生命的节律;听不见的,却可能是疾病最早的信号。

直到今天,它的物理极限仍旧清晰——人耳能感知的声音在 20 至 2000 Hz 之间。而许多疾病的“前奏”,恰恰藏在更低的 3–40 Hz 低频次声波里,那是医生听不见的“沉默地带”。

这片沉默,如今被打破。

近日,来自以色列的 Sanolla宣布,其革命性产品——VoqX智能听诊器已获得美国 FDA 批准。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够捕捉 3 Hz 低频次声波的智能听诊器,也是一场“听诊技术”真正意义上的范式跃迁。它不仅可以“听到”传统听诊器听不到的低频信号,还能利用 AI 算法进行实时识别、标注和风险提示,让心肺疾病的早期发现更加精准和普惠。



01

“听不见”的低频声,恰恰是疾病最早的信号


200 多年来,传统听诊器在临床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它的能力与医生的耳朵紧密绑定。人耳对频率的感知范围仅为 20–2000 Hz,而许多心肺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隐藏在 3–40 Hz 的低频次声波域


比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的舒张期奔马律

  • 肺炎初期的细微湿啰音;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气道狭窄杂音。

这些信号往往是“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的第一批临床指标。但因为频率过低,传统听诊器无法捕捉,导致早期漏诊、误诊十分常见。


VoqX 的突破在于,它将这段“听不见”的频谱纳入了诊断视野。它利用高灵敏度压电薄膜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 3 Hz 起始的低频声波再通过智能信号处理将其转换成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让医生在不改变操作方式的前提下,“听清楚”过去无法感知的声音


以“沉默性肺炎”为例:许多 COVID-19 患者早期肺部病变没有明显体征,但 VoqX 可以通过低频分析识别出轻微啰音,只需将设备贴在胸部(甚至无需脱衣服),即可实时给出提示。在疫情期间,该技术获得欧盟 Horizon 2020 抗疫计划 500 万欧元支持,成为早期检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VoqX 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用一片高灵敏度压电薄膜“听见”了这些声音。传感器捕获到3 Hz起的超低频信号后,设备会将其转化为医生可感知的可听范围,并结合动态降噪算法,在嘈杂环境中仍能精准识别。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认知重构:

Sanolla 不是改进听诊器,而是重新定义“医生能听见什么”。



02

AI 算法,让“听诊”变成“诊断”


如果说 VoqX 的低频传感能力让医生“听得更清楚”,那么它的 AI 算法让医生“听得更明白”。


设备内置边缘 AI,可在无需联网的情况下实时识别心肺异常信号算法经过超过 10 万份真实听诊记录训练,能够自动识别包括肺炎、哮喘、心衰在内的 12 类常见疾病,并同步计算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


传统听诊的准确率在基层医疗机构仅 30–40%,而 VoqX 在同类场景下的准确率达到 90%。这意味着,AI 不再只是“辅助医生”,而是成为临床判断的“第二听觉”。


更重要的是,AI 的介入让听诊从经验行为变成可计算的诊断


过去,医生的“耳朵”决定了诊断水平;现在,算法让这种能力被结构化、复制化、共享化。


这正是医疗AI最深层的价值所在——不是替代医生,而是延展人类的感官与认知



03

技术与应用的“双轨突破”


VoqX 不只是一个能听见低频的设备,它同时重写了医生的工作流:


  • 实时反馈:内置显示屏能同步呈现心肺波形,医生能“听”也能“看”;

  • 数据存储:听诊记录可长期保存、复盘、共享,为病例研究提供基础;

  • 系统集成:设备可与电子病历系统(EHR)无线连接,减少人工记录;

  • 动态降噪:AI 自动识别环境噪声并过滤,提高听诊稳定性。

听诊器这个再基础不过的工具,被重新嵌入了数字化的临床生态。


它不再是医生的个人能力延伸,而是医疗系统的数据入口。


这也是医疗创新最重要的转变:从“强化一个人”,到“优化整个系统”。



04

Sanolla的思路:技术创新的“反常识路径”


Sanolla 成立于 2016 年,以“生命之声”(Sounds of Life)为核心技术路线。


这家公司没有试图创造更复杂的医学影像系统,而是回到最简单的诊断行为——听诊——并重新思考:能否让这个最基础的动作更智能、更敏锐?


这是一种典型的“反常识创新”逻辑:

选择一个被忽视的传统环节——听诊器几乎没有人认为还有改进空间;


在感知维度上突破,而非算法堆叠——他们从信号物理层出发,而不是AI堆栈;


构建应用生态而非单点产品——VoqX 只是其中一环,Sanolla 还开发了:

    • PyXy™:家庭心肺监测仪,用于慢病预警;

    • SonoX:3D声图分析系统,用于偏远地区的快速分诊。


这套组合说明:Sanolla 不只是造设备,而是在布局一个“声学诊断生态”。


他们在重新定义一个问题——既然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带有声学特征,那么医学诊断是否可以“听”出更多答案?



05

全球观察与未来展望


对所有关注创新的人来说,Sanolla 的故事带来三个启发:

① 创新从感知边界开始。
当一个领域陷入惯性时,最容易突破的往往不是算法,而是人类的感官极限。正如显微镜放大了“看”的能力,VoqX 扩展了“听”的范围。

② 真正的AI创新,是让知识被复制。
AI 不是让医生更聪明,而是让更多医生能像专家一样判断。这是医疗AI的真正普惠逻辑。

③ 技术跃迁要配合系统重构。
VoqX 的突破不仅在设备上,更在工作流、接口和数据结构的重写。创新的生命力,来自能否融入系统,而非孤立存在。



06

结语


200年前,Laennec 用木管听见了人类的心跳;


今天,Sanolla 让医生第一次“听见”了 3 Hz 的心肺低语。


这场跨越两个世纪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延续。


它提醒我们:医疗技术的进步,从来不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测得更精准,而是让人类重新感知生命本身


当科技从显微镜、影像仪器,延伸到我们看不见的低频世界,医学的疆界,也许才刚刚开始重新定义。




参考链接:
1.Sanolla Ltd. “FDA grants 510(k) clearance for the world’s first AI-ready infrasound stethoscope VoqX™.” PR Newswire, 2022.
2.MedicalDeviceNetwork. “FDA grants clearance for Sanolla’s AI-ready VoqX stethoscope.” 2022.
3.MassDevice. “Sanolla’s smart infrasound stethoscope wins FDA clearance.” 2022.
4.BioWorld. “FDA clears AI-infrasound smart stethoscope from Sanolla.” 2022.
5.Israel21c. “World’s first AI-ready infrasound stethoscope gets FDA nod.”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