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的于洋主任,作为心外科领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以其医工交叉的创新实践,引领着心外科领域的技术革新。GHIC通过深入访谈,走进于洋主任及其团队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创新探索与未来愿景。
在医疗科技领域不断革新的当下,曦健科技以其独特的医工结合模式,致力于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的深度融合。张鹏飞,一位充满梦想和活力的年轻科技创业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热情实干”的含义。GHIC将带您走进在张鹏飞,走进曦健科技,探索其在生物力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未来愿景。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是一种常见但极具“顽固性”的疾病,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持续流涕、鼻塞、后鼻滴流、夜间鼾声、睡眠障碍和注意力下降,是无数患者面临的日常困扰。虽然喷雾和药物治疗仍是主流路径,但对部分患者而言,症状往往迁延不愈,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慢性困境”。
对于数以千万计因干性老年黄斑变性(dry AMD)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患者而言,失明并不意味着一切“黑暗”——而是失去了识字、阅读、面部识别的能力。这类晚期视力缺失患者常常仍保留部分周边视力,却无法使用中心视力完成日常活动。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有效的恢复手段。
在医疗创新的众多转折点中,从“医院”走向“货架”,往往是最不显眼,却最值得关注的一步。 2025 年 10 月21日,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 Walmart 宣布,在全国 3500 多家门店上架雅培(Abbott)的 Lingo 持续血糖监测贴片(CGM)。这是一款不需要处方、任何人都能直接购买的健康监测产品。
全球糖尿病管理,正迎来一场“无针”的技术裂变。 截至 2024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5.4 亿,其中超过 85% 为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的 2 型糖尿病人群。对这部分患者来说,血糖监测并非难以获得,而是“难以坚持”:传统的指尖采血和皮下细丝式传感器不仅带来疼痛和操作负担,也让大多数非胰岛素用户止步于“偶尔测一次”。
7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编制的《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在浙江省宁波市“202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发布。
2025年9月6日,北京协和医院“医工探索引擎”系列活动再启新程——医工融合专项交流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举办。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眼科、骨科、消化内科、普通妇科中心、检验科、肿瘤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核医学科等科室专家、科研骨干、学生在科研处的组织下,与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医工交叉赋能临床诊疗等议题深入对话,凝聚创新共识。
36氪获悉,柔性触觉感知科技公司“悟通感控”近日完成数千万元系列融资:Pre-A轮由尚势资本领投、水木创投跟投;Pre-A+轮由广发基金瑞元资本领投。该公司天使轮于2023年底完成,由水木创投领投,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IMC)等机构跟投。
继首期见证脑机接口重塑运动功能,助瘫痪者重拾生命尊严后,《跨界医聊》第二期聚焦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情感与情绪疆界。本期特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小榕教授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主任刘破资教授两位大咖,深入解析非侵入脑机接口的“神经美学革命”,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让脑电波成为精神健康的“解码器”与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2025年6月,由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与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联合发起的首档关于探讨“未来医疗”的对话栏目《跨界医聊》正式启动录制。栏目聚焦“技术创新赋能临床未来”,充分搭建医疗界与科技、产业、资本界的对话桥梁。未来拟依托跨界医聊传播计划,塑造医疗创新领域的权威话语平台。
近日,北京曦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曦健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本草资本领投,某知名产业基金与明恒投资跟投,资金将用于包括严肃医疗、健康消费等多场景产品的研发、销售和团队建设。舟渡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财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