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鼻炎的创新样本:从术式革新到医保认可

    慢性鼻炎的创新样本:从术式革新到医保认可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是一种常见但极具“顽固性”的疾病,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持续流涕、鼻塞、后鼻滴流、夜间鼾声、睡眠障碍和注意力下降,是无数患者面临的日常困扰。虽然喷雾和药物治疗仍是主流路径,但对部分患者而言,症状往往迁延不愈,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慢性困境”。
  • 干性AMD无解困局中,视网膜植入系统的临床突破

    干性AMD无解困局中,视网膜植入系统的临床突破

    对于数以千万计因干性老年黄斑变性(dry AMD)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患者而言,失明并不意味着一切“黑暗”——而是失去了识字、阅读、面部识别的能力。这类晚期视力缺失患者常常仍保留部分周边视力,却无法使用中心视力完成日常活动。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有效的恢复手段。
  • 无针血糖监测走进零售店,健康科技开始“去医疗化”

    无针血糖监测走进零售店,健康科技开始“去医疗化”

    在医疗创新的众多转折点中,从“医院”走向“货架”,往往是最不显眼,却最值得关注的一步。 2025 年 10 月21日,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 Walmart 宣布,在全国 3500 多家门店上架雅培(Abbott)的 Lingo 持续血糖监测贴片(CGM)。这是一款不需要处方、任何人都能直接购买的健康监测产品。
  • 从针到贴:一场关于“无针”的血糖监测革新

    从针到贴:一场关于“无针”的血糖监测革新

    全球糖尿病管理,正迎来一场“无针”的技术裂变。 截至 2024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5.4 亿,其中超过 85% 为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的 2 型糖尿病人群。对这部分患者来说,血糖监测并非难以获得,而是“难以坚持”:传统的指尖采血和皮下细丝式传感器不仅带来疼痛和操作负担,也让大多数非胰岛素用户止步于“偶尔测一次”。
  • 一次性血管内镜获批!介入手术版图扩充

    一次性血管内镜获批!介入手术版图扩充

    每一次血管介入手术,医生都在“盲视”中前行。 无论是脑血管介入、冠脉支架,还是外周血管重建,影像导航几乎全部依赖 DSA(X 射线血管造影)与 OCT、IVUS 等腔内成像技术。前者只能呈现血管腔轮廓,后者提供灰度横断面图像,而血管内部的真实细节——颜色、纹理、流动状态——医生却始终看不见。
  • 当颅颌面骨折不再需要钻孔:一个从临床难题走出的创新案例

    当颅颌面骨折不再需要钻孔:一个从临床难题走出的创新案例

    在创伤外科的众多细分场景中,颅颌面骨折始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骨骼薄、形态复杂、毗邻重要器官和丰富的软组织网络,使得修复过程兼具高风险与高技术要求。
  • 一个被忽视的临床痛点,如何催生AI养老创新?

    一个被忽视的临床痛点,如何催生AI养老创新?

    在医疗健康的宏观议题里,老龄化与慢病常被强调,但“孤独”往往被忽视。美国公共卫生局数据显示,每三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感到孤独,约四分之一被认为社会隔离。这不仅是心理困境,还带来明确的健康风险:长期孤独与心脏病、中风甚至早亡风险显著相关,死亡风险接近每天吸 15 支烟。
  • 如何从临床找到器械创新点子:一个经典案例的全流程拆解

    如何从临床找到器械创新点子:一个经典案例的全流程拆解

    骨折手术的基本流程,看似清晰:切开、复位、植入固定物、闭合伤口。多数骨科公司和创新产品,往往把重点放在第三步——各种内固定植入物的改进与升级。但真正让外科医生“费工夫”的,其实是第二步:复位。
  • 家庭血透的拐点:当“中心级疗效”遇上家用友好设计

    家庭血透的拐点:当“中心级疗效”遇上家用友好设计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衰竭患者对血液透析的依赖不亚于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以美国为例,每年有超过 55 万人在接受常规透析治疗,中国的长期血透患者数量更是超过 70 万。
  • 医疗AI的新入口:从“后台减负”切向1万亿美元市场

    医疗AI的新入口:从“后台减负”切向1万亿美元市场

    2025年9月11日,医疗科技公司Penguin Ai宣布完成2970万美元融资,其中2500万美元来自新一轮A轮融资,由Greycroft领投,UPMC Enterprises、Snowflake Ventures等多家机构跟投。公司创始人Fawad Butt,此前曾担任联合健康(UnitedHealthcare)、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Optum的数据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